今日食咩好?有人喜歡到葵涌廣場或旺角登打士街,貪其食肆多至水洩不通,選擇夠多;有人則喜歡到偏遠地方尋寶。但創業人若要開食肆,又應該如何選擇地址?

 

2017062701a.jpg
兩間豆腐花店選址相近,作為食客的你又會點揀?(陳彥婷攝)

為了解開店應該「同人爭」定「走獨市」,記者來到食肆林立的荃灣路德圍,大概更嘴刁的人在這裏亦會找到合心水的菜。不過,有趣的可算是在一角兩條長長的人龍,兩端的隊頭皆是賣豆腐花的小店:「亞玉」及「贊和」。兩家賣的都豆腐花和芝麻糊等中式糖水,東西大同小異;同樣的格局,都是只有一張枱,不設座位,客人叫完可在不遠的位置站着吃,價錢亦差不多。

記者到訪的時間是下午3時半,排亞玉的有9人,贊和的11人。同是豆腐花,有什麼差別?站在贊和的一名女士說:「我由嗰邊來(近贊和的方向),就腳咪食這間。不過,其實兩間都試過。我覺得呢個(贊和)老闆較有禮貌,隔離嗰間『串』啲。」但街上另一位食客陳先生則表示自己喜歡吃暖的芝麻糊,而亞玉在這方面便抓得住平衡,「隔籬溝完好甜。」林太帶同兒子來吃豆腐花,「(亞玉)豆腐滑啲,覺得好味啲。」

2017062702a.jpg
兩店都有它們的粉絲群,所以豆腐花要預先準備好,以應付人流多的時間。(陳彥婷攝)

誰是豆腐花王?記者的舌頭未夠斤兩來點評,何況百貨應百客,人人口味都不同,唯一類同的除了是兩家的餐牌,還有他們吸客的技巧:「做好自己的出品」。對於兩家對着幹,在贊和工作的鄭師傅說:「有競爭才有進步,價錢低一點咪當益街坊。」細問下,原來兩舖的競爭已快有3年,亞玉先開,贊和在其後半年因鄰旁舖位出租才變成「鄰居」,鄭師傅說時亦有點尷尬,但他指並沒有意思改變自己的餐牌。

2017062703a.jpg
店內準備了黃糖及糖水供客人自行添加。(陳彥婷攝)
 
2017062704a.jpg
在贊和工作的鄭師傅(右)表示兩家店是在良性競爭。(陳彥婷攝)
 
2017062705a.jpg
商場如戰場,這對鄰居並沒將戰火浮露在水面,但暗低裏仍在盤算「爭客」的策略。(陳彥婷攝)

見着這個後來才出現的鄰居,亞玉這分店的負責人劉先生指這樣確是讓更多街坊認識這裏有豆腐花可吃,但再說下去時,卻仍表現得有點無奈,「有得揀當然係只想一間啦。(或許是良性競爭,增加人流?)講就講良性競爭,但係其實無這回事。」雖然亞玉現時仍可日賣1,000碗豆腐花,但坦言在對手出現後,生意就跌了3成。面對對手頻頻出招,如所有款式的豆腐花劃一定價5元來酬謝街坊,他亦惟有硬食。「你行勻全香港,其實一碗豆腐花8至10蚊我覺得都正常,這裏賣5蚊,真係賣少啲都唔得。」員工每年都要調整薪金,租金亦是浮動的情況下,他直言要賣這個價錢,實在有點做爛市,「但唔通佢賣5蚊,我要賣1蚊咩?」

同類店舖開至成行成市,在香港其實並不罕見,如以多間韓國餐廳聚頭的尖沙咀韓國街、以賣海味聞名的西環等,但這樣的「物以類聚」是好是壞?引入牛角、MMC牛涮鍋等品牌,現為叙福樓集團執行董事黃傑龍指,做生意不是教科書,當中並沒有正確答案,但只要有足夠餐廳數量去承接人流,供求均等,便會是雙贏局面,「到時幫襯哪家就再決定,起碼個客嚟咗先。」對於在鄰近賣同樣產品,他說這是某些生意人喜歡「搶客」的作風,不過他亦提醒,若要硬碰硬,創業者便必須對出品很有信心,「做得到成行成市固然好,但當『唔夠食』時要鬥平,即放棄品質、請少啲人,就會變成惡性競爭。」

  • 經濟學有個名詞叫Clustering effect,據《Economist》的定義,是指同行的公司聚集在較近的環境附近,就如英國倫敦會有金融城,當中有大大小小的銀行會在內聚集,美國荷里活裏,亦有不同的電影製作公司在內。經濟學家指競爭者雖集結在鄰近地區,但仍有利小型公司去獲得硬件協助,借飲食業為例,向鄰家借油、鹽、或「軟件(如行內消息:有一家打算結業,大廚正在找工作,或許成為吸納人才的機會),這亦是性質相近店舖開在相近位置的好處。

2017062706a.jpg
在銅鑼灣一處亦可見同類小食店在鄰近開店。(陳彥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