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拒相機食先!80後女生用手工食材 追尋「吃」的意義
認識Tammy時我倆都在某時尚雜誌工作,但第一眼就覺得這個女孩很不一樣。除了沒有時尚人的「chok」味,交談之下,閒時她的愛好竟然是行行山,放放空;出遊不血拼掃街,反而到處尋找幽靜小徑散散步。離職後靠臉書得知她去了澳洲,利用工作假期的機會展開新生活。直到幾個月前看見她出走到廈門當起餐廳主理人,還與另一位拍檔打造了「Good Good」,專門製作全手工食材與小吃。除了「終於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的羨慕,真正讓我佩服的,是不甘心屈服於「生活只有一種」的勇氣。
攝影:龔慧、受訪者提供
從當記者、出走耕田、到決定放棄打工生活與拍檔創立品牌Good Good,Tammy不是比我們幸運,只是勇敢。
「其實我的人生一直在計劃之下進行。」訪問一開首迎來了這一句,有點意外。「讀書時喜歡看某時尚雜誌,畢業時幸運地在那裡找到工作當時裝記者;但我清楚知道自己的興趣不完全在時尚之上,所以已計劃好在2、3年後透過工作假期到澳洲,感受另一種生活模式。」
「吃」不只是為了飽肚!
Tammy坦言雖然自小喜歡大自然,但這次澳洲之行完全改變了她對大自然與生活的概念。「曾經在一位老伯(uncle Josef)的田野工作,他的生活完全沒有『浪費』二字:家裡頭全都是天然可降解的東西,所有廚餘都會被回收發酵成天然肥料,基本上是不會有垃圾的。每天在田裡工作過後,就從田野間摘新鮮蔬果做飯,吃多少就煮多少,絕對不能浪費;初到時不習慣,不小心把蘿蔔頭尾稍為切多了點,馬上感到很愧疚!」
這陣子Tammy過著農耕生活,除了被澳洲人的自然觀感染,對「吃」這回事也有了不一樣的感知。「兩年來每一頓飯都來得不急不忙,早上起床後就到田裡工作,接近中午就從田裡尋找適合的食材做午餐;吃的時候身心都很放鬆,唯一『任務』就是好好享受眼前的食物。吃飽後休息一下又回到田裡,到差不多時間又來準備晚餐。『吃』在每天的生活中都是重頭戲,所有的辛勞都是為了那一頓飯,所以每個人都會好好珍惜,用心享受。然而在城市裡,『吃』只是一種需要,餓了就找東西填飽肚子,或是忙了一整了要『食餐勁』來發洩。」
可想而知,回港後,一切對Tammy來說有多格格不入。「那時在某旅遊雜誌當飲食記者,第一篇稿就被編輯狠批-個廚靚唔靚呀?野食大唔大份?低唔低食?原來對於食物,大家只想知道這些?」日復日試食薯片和炸雞,每次都是咬一兩口就丟棄,先別論好不好吃,這種為了話題而造成的不必要浪費,讓Tammy日漸感到沉重的心理負擔。「慢慢我又開始了從前的循環-收工後要吃東西來發洩,放假要到日本瘋狂shopping。有時收工回到家躺在床上,眼淚就不自覺掉下,不禁問自己,到底我在做什麼呢?」
告別打工生活 投入煮食熱誠
終於決定在沒有實際計劃之前辭了職,因為對煮食的熱誠,慢慢有機會向她招手。「當時一位在廈門的朋友邀請我為他的Café 重新設計菜單,薪水與香港當然沒得比,但衡量過當地生活指數,覺得是很好的機會值得一試。」於是毅然帶著行李一個人到了廈門展開新生活。因為缺乏經驗,自不然撞過了很多板。「一開始很理想化,想做飯團之類的樸實簡餐,但發現當地人對過於樸實的食物沒興趣;al dente的意粉會被誤以為未熟,許多較『正宗』的味道,都要大花力氣為客人講解。」但這也讓Tammy明白到,所謂的美味永遠是相對的概念,老是執著「正宗」一套,只會是盲目固執。「我很記得那時做的麵包,就是做不回在澳洲的味道,於是很苦惱地寫了封email 給那位同住老伯Josef,是不是有哪些步驟出錯?而他的回應是『不要只想著複製從前的味道,你既然身處別的地方,就用當地的特色來創造另一種味道』-這對我來說是當頭捧喝!」從此Tammy時常提醒自己,要掙大眼睛好好看清楚身邊的環境,盡量利用在地食材,營造大家都能欣賞的味道。
縱然如此,仍是有些事情讓Tammy難以妥協。「從前我也會在吃飯前先影相,但沒想到這一兩年『相機先吃』發展至如此地步。」每星期總有幾次,打扮得美美的女生走進Café ,點了餐牌上的所有甜點,拍過照後餐點原風不動,賣單走人後,桌上遺下一大堆碰都未碰過的食物,每次都只能心痛地把食物送進垃圾桶。「有一次我忍不住上前問,是不是餐點出了什麼問題?她們卻說:沒問題,很漂亮啊,但等一下還要去別家,實在吃不下-什麼?所以現在食物甚至不是為了飽肚,而是為了你的IG而存在?」為了滿足食客的拍照慾望,Tammy也不時收到指令,希望在菜色上加些「花臣」,讓它們更上鏡。即使最後她都堅持不退讓,不想參與這場相機先吃的遊戲,也間接促成了Good Good的誕生。
用心製作 是吃得出來的
「那時身在廈門,好友常說沒辦法吃到我煮的菜感到很可惜,於是我想,有沒有辦法讓身處遠方的人門,都享受到這份美味?」於是Tammy聯同另一位朋友創立了Good Good,以「Bring better food to the people we love」為宗旨,生產全手工的醬料、茶葉、早餐穀麥、果仁、節慶小吃等易於儲存和享用的食品,也是延續「美食不需要大費周章」的信念。「有時也會有客人反映,覺得產品味道不夠濃,或是太平淡-其實我們並非要做非常刺激,或十分獨特的味道,相反,有時我們是故意在調味上輕手一些。城市人每日接觸的味覺刺激太多了,似乎沒辦法吃得到食物的原味。這樣說雖然好像很宏大,但我希望透過Good Good,可以帶領大家嚐到食物本身的美。」
那段時間因工作關係,Tammy常常接觸到一些獨立供應商,好奇心軀使下走過大小村落,親身前往食材生產地,與種植的人們聊天,更讓她相信,食物的價值不只在美味與享受,用「心」的製作過程,消費者是吃得出來的。「很記得在武夷山遇見一位茶農,因為茶園不使用化學殺蟲劑,許多葉子都被蟲蛀了;但為了保存茶香和大自然生態平衡,寧願不『賺到盡』。」
目前Good Good所有產品都由Tammy和拍檔兩人包攬,從製作、包裝到送運都一腳踢,所以每次製品都非常量產,有時想做多一兩份都有心無力。「試過有客人想要300份禮包,我只能直接回應說,目前我們真的沒辦法做那麼多。」有生意都唔做,應該會被不少人喊蠢吧?「現在Good Good還在起步階段,我想努力先讓味道與質量走上軌道才考慮擴張,不想因為一時利益而打亂腳步。」
在臉書常常看見Good Good的食譜,幻想對方的生活每天都在吃喝下渡過,應該十分逍遙吧。Tammy說,放棄穩定收入做喜歡的事,實在有苦自己知。「別說平時生活花費要很小心,就算家用也沒法常常能『貢獻』得到。從前打工的抱怨都能得到共鳴,但現在遇上什麼難題、懊惱都得自己承受,連抱怨都不好意思,因為大家都會對你說:是你自己選擇的嘛!」
自問仍有穩定收入的我,要走出這一步,除非迫不得已;支持著Tammy一直走下去的是什麼呢?「很多事,你一直把它當成興趣,它就永遠只能是你的興趣;你不全情投入去試,機會是不會自己找上門的。試過了,就算最後不成功,也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