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工赴台由砍樹學起 港女夢想開造紙工房
鄰近的台灣和日本早有不少紙品品牌,甚至環保紙家具,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傳承紙工藝,反觀香港卻極少本地出品的紙品,或因沒有市場,或因沒有技術。居然有人在香港辭工全職造紙,值得嗎?她說當然值得,「紙可以是心意卡,可以是杯墊,親手做更是張張不同,千變萬化。」九十後林希彤(彤彤)三年前辭工赴台灣學造紙,回港創立古法造紙品牌「浪花花」。
彤彤說未來有個夢想:「希望有自己的造紙工房,住在森林裏,在門前種樹自給自足。」
彤彤大學時主修平面設計,常要到紙行選紙做功課。可是現成的紙多由機器製,款式不多,她寧願自己動手造紙。當時用回收的廢料,如牛奶盒、紙行的紙頭紙尾等,打碎再製成紙,她笑說:「成品可用但粗糙不好看。」眼見台灣的紙品平滑精美,又有不同厚薄和紋路,她反覆思索箇中原因。「試過拾樹枝和種子,打碎後放入紙漿內,想仿製出紋路。」甚至曾想過以人手削下樹皮造紙……名副其實,為造紙癡迷,還癡到赴台中向三代造紙的紙匠拜師,學習傳統古法造紙。
紙張呈淡褐色,是植物原有的顏色;中間的顆粒和粗紋,是植物不能溶於水的纖維。
A4大小 至少六小時才成形
因為好奇,一個女生忽然走到台中的「紙匠工房」,學習用純植物纖維造紙。工房位處鄉郊,門前種有很多造紙用的構樹和香蕉樹,以自給自足,因此學徒都得先學砍樹。「樹枝只能砍去一半,另一半留下來讓它自然生長。取出纖維後煲煮,再搥打數十次,令纖維變得軟綿,成品才會夠平滑。」搥打後,要用隔網抄紙壓紙,最後一步是天然曬乾。一張張蕉樹紙放在陽光底下,透出分佈不一的樹木纖維。每張紙的厚薄、手感和紋路都不同。細緻工序,過程比機械製作複雜緩慢得多,原來一張A4大小的手造紙,由煲煮纖維算起,就需要至少五、六小時才成形,見證紙匠心血。
造紙的工具,包括搥打纖維用的木槌,全是彤彤自己設計。
朋友笑「量地」 媽媽支持提議染色
「終於知道如何令紙張平滑,原來要花如此多工夫!」她覺得過程花力又費時,但那是首次感覺到自己是個紙匠,「滴着汗卻非常滿足。」學成後,她決定回港全面用古法造紙,在香港取材、製造和出售。「香港好像已沒甚麼是香港製造的,人家台灣和日本有本地製造紙,我想香港都有!」三年間,彤彤由一年擺數次市集,變成一年只擺兩次;由不斷生產手造紙,變為只接定單。即使收入因而減少,她希望把大部份時間用在開班教造紙。「市集本來就賺不到錢,人們喜歡我的紙卻不願花20元買紙。不如我專注教班,他們喜歡的便動手做,又可以把紙工藝傳開去。」為此,她更辭去兩份兼職,停接平面設計freelance,這豈不盡斷自己財路?「朋友都笑我在『量地』,但他們不明白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錢是賺不完,要專心做一件事才會做得好。」
洗好蕉葉纖維後,要開始蒸煮,這樣的一鍋要用柴火煮足八小時才可用。
朋友不解,反而媽媽十分支持。彤彤笑說,媽媽教她「行行出狀元」,她自小就相信只要專注和努力,做任何事都會成功。「媽媽有時會很有創意,見我的紙品白色沒生氣,便提議用家中的過期化妝品染色。我很少化妝,若媽媽不提出,我是絕不會想到的!」今日或者她賺錢不多,卻也算是略有所成。「這三年間遇過一些人,願意花他的時間幫我處理材料;有心支持的,有時會叫我不用找錢,又要請我吃飯,當中的情是有錢也買不到的。這些恩惠我要怎樣還?」她承諾會更努力,製作香港製造的紙品。
她定期帶小朋友入村,即場割下蕉葉造紙。
她會讓小朋友摸摸不同紙張,參與每個造紙步驟,其中最令小朋友興奮的是清洗纖維。
訪問那天,她正好在上水「自然脈絡」教育農場的教室教小朋友造紙,「教小朋友是推廣的好方法!他們對事事都充滿好奇,摸過紙後會發問,又問我可否多做一張,這正是我想專注教班的原意。」這就是金錢以外的收穫,也是彤彤繼續做的動力來源。「我打算做很久很久!第二次去台灣再找師傅時,我不知為何在飛機上有個幻想,自己40歲時在大自然生活,仍在努力造紙。」
參考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