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畢業生 先創業後置業
有人儲錢為買樓,有人花錢搞教育。這個年頭,連香港大學也考慮取消數理科目,想不到陳冠熊(Daniel)竟一頭樁入去。為了引導學生脫離填鴨式教育,他身先士卒,透過農業機械人,把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 教育)引入學校,讓學生從小建立解難能力。短短四個月,Daniel花了近十萬元,他形容,創業初期是燒錢行為,若最後失敗,恐怕更加與買樓無緣。
二十八歲的Daniel畢業於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學,三年前已有創業想法,當年所設計的流動交易平台的手機應用程式概念,更在創業家計劃中贏得「最佳應用程式」獎。他期望創業成功後可以置業「上車」,從沒想過要幫人供樓。
助學生脫離填鴨教育
眼見香港的科技教育落後、廚餘問題嚴重、蔬菜自給率愈來愈低,Daniel希望透過農業機械人,讓學生結合工程與科技,接觸更多農業知識,使下一代更關心社會保育的議題,「政府成日都話要在學校推行STEM,但又要等他們研究完先會正式引入,咁點解我唔自己實行先呢?」
自去年十一月有了這構思,Daniel便與三所學校展開合作關係,另有七所仍在談洽階段。他更自學編寫程式,希望透過農業機械人逐漸改變香港的學習風氣。在他的課程中,小朋友會學習用電腦編寫手機應用程式,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再尋求解決方法,「唔似現在的教育,考試答對了就當他們了解背後的意義,亦唔想小朋友畀一次嘅考試分數,跟到佢去下一次。」
Daniel認為政府口說希望把STEM推進學校課程,可是一直遲遲未能實行,所以決定身先士卒。
創業才有機會賺一筆買樓
縱使創業背後的理念再偉大,回到現實,總離不開錢。除了研發農業機械人,Daniel平時有為企業設計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的應用程式「開源」,支撐研發開支。短短四個月的研發過程,他已花近十萬元,「可能有人會認為,香港樓價高企,只有創業才有機會賺一筆大錢買樓,但其實創業風險大,如果失敗了,距離買樓只會更遙遠。」
除了自身承擔的風險高,家用亦要減少,他說,「屋企的責任一定要肩負,但如果做的事合理,不是胡亂用錢去玩樂,家人亦會明白,這是成功前的一個必經階段。」
唔想幫人供樓
無人會為創業成功「寫包單」,但Daniel相信只要目標清晰,不斷改進和學習,成功的機率便會大增,增加置業機會。現時私樓樓價貴,Daniel希望博一博居屋,入紙申請了最近的居屋樓盤,「現在80後、90後好像被灌輸了一定要買樓,所以我都無可避免有這種思想。」隨著見識增加,他發現世上沒有多少地方會像香港般瘋狂炒賣樓價,Daniel亦不斷思考究竟置業是否必需品,但肯定的是,他認為一旦結婚後,便需要更多空間,置業便成了必需品,「雖然可以租,但又回到另一個問題,即係幫人供樓。其實好多人都可以每個月攞一筆錢出來供樓,只是他們還未儲到首期。」